获奖员工团队合影。
头戴安全帽,脸捂口罩,你一定以为眼前是一群辛劳的建筑工人,但实际上,他们是一群在读的大三员工。他们是999全讯白菜网的许众泽、张浩、杨烨、宋显江和李兆龙,来自同一个班级,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刚上大一不久后就走到了一起,自发组成了一个科研小团队,自找研究课题,如今他们已经是论文、发明、竞赛获奖一大堆了。
由单干到协作:“我们有着神一样的队友!”
团队中的张浩,是个来自陕西西安的帅小伙,刚上大一不久,他与几个大二同学去广东参加第六届全国老员工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拿了个全国一等奖。“比赛结束后的那天夜晚,我们几个同学漫步广州街头,灯光闪烁的‘小蛮腰’显得那么身姿曼妙,让人心旌摇曳!”“假如能把她用手工‘复制’出来,那就太牛了!”不知哪位小伙伴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也成了埋在张浩心里的一个强烈愿望。回校后,张浩立即着手准备,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复制”广州塔。一次晚饭后,他在校园里散步时,一根拇指粗细的废弃PVC管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管子不正是我需要的材料吗?结果拿回去一试,长度、直径都和我想要的核心筒参数吻合得很好,简直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让他欣喜若狂,也有了下一步的灵感。
“很感谢小伙伴们的提醒、启发,才让我有了继续进行下去的灵感和勇气。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我就和小伙伴们作了个简单分工:他们几个人都各自搜集关于小蛮腰的图片,不管是内部结构图还是外观效果图,都搜集了过来。还有一些纪录片等等。最后都汇集到我这边,由我斟选。看过大量的图片,纪录片,我对小蛮腰的构造和施工过程都了解了很多,最后大概确立了方案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由他们去购买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我负责搭建,他们就在边上按照事先确定好的尺寸切割材料。我遇到什么尺寸或者结构不清楚的地方就会提出来,再由他们去搜集更加精确的资料,反馈给我……”
不久,一座120厘米高、纯手工制作、惟妙惟肖的“小蛮腰”微缩塔模型大功告成。这次无心插柳似的合作,让几个小伙伴们尝到了团队协作的“甜头”,此后他们中谁有新鲜想法,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发动头脑风暴,互相启发激励,分工协作,张浩说:“我们之所以能干出点名堂,主要应该归功于我们有着神一样的队友!”
接二连三的论文发表:从“帮工”起步
父亲是解放军理工大教授、住在部队院校家属区里的许众泽,被小伙伴们称为“部队大院的孩子”。大一的寒假里,他被一群理工大的研究生拉过去帮忙,“他们写作论文,我主要是帮他们写好的论文校验国标,核对公式、校对数据及参考文献。当时我刚上大一,还没学到专业课,专业上也不是很懂,但从给他们的帮工中,我了解了科研论文的构架,弄清楚了论文的规范,也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大一的暑假里,我爸他们团队在做一个课题时,遇到了难题:如何使用计算机快速而相对精确地画出山体的三维模型?开学后我就与几个小伙伴商量,他们对这个课题也非常感兴趣,都愿意与我一起尝试一下。由于张浩刚参加过全国老员工先进成图技术大赛,模型制作能力强,就由他主要负责制图,我负责论文中的软件开发使用,而杨烨和我负责论文的写作,李兆龙负责校对和检查,最后再由我将论文翻译成英文。而宋显江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在遇到重大难题时,也由他联系请教指导老师。”
曾经的“论文帮工”如今已能独立“挑大梁”。几个小伙伴们已经合作完成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一篇(EI检索),国家级期刊论文两篇,国家级会议论文两篇。小伙伴们还使用一种新算法来扫描岩石图像,最后应用于实际工程,这一算法和编程都由这个员工团队研究开发,目前正在审核成为国防发明专利。
“处女秀”从“打酱油”开始
“对于比赛,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能走多远,更没有想到能多次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多次参赛并获奖的杨烨,自嘲地说起自己的参赛初衷,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高大上”,他自己原本也并不是一个“学术男”。
“一直到大二下,我们才接触到了第一个正式的比赛——‘苏博特’杯第三届全国老员工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当时我们还没上过混凝土材料这门课。所以校内选拔之前说是会给我们先上一些理论辅导课,再通过考试选拔。”杨烨回忆道,“当时,我们报名之前的想法就是,反正以后得学这门课,就算校内选拔没选上,提前了解一下这门课也还是好的。后来学校选了6个人,我跟张浩他们几个人被分在了大二组。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合作。”
在随后专门的操作训练中,因为白天要正常上课,所以几个小伙伴就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地坤实验室拌制混凝土。经常是从18:00开始,试拌不同的配合比,一直要搞到近22:00点才回宿舍。“有时候,反复若干次,但拌出的效果还是不能达到预期时,不仅是身体上疲劳,心理上也很受打击。不过,我们的指导老师岳建广非常的耐心、负责,他跟我们一起研究拌制材料的特性,常常是忙得饭也忘了吃。而岳老师自己的科研、教学任务也很重,他正在做一个973课题,真的很忙。”杨烨告诉我们,学校、学院支持员工的创新创业,有很多非常“给力”的措施:学校为本科生设立了老员工创新实验室、老员工开放实验室,给本科生配备了科研导师,还有本科生创新实践基金。
2014年12月17日《扬子晚报》第B20版:http://news.jschina.com.cn/yzwb.htm